本站不再支持您的浏览器,360、sogou等浏览器请切换到极速模式,或升级您的浏览器到        更高版本!以获得更好的观看效果。关闭

新闻

首页 > 新闻 > 学院新闻 > 正文

学院新闻

一位江西县长的“十八般武艺”

他是清华博士,也是年轻的县长,是网红”带货官,也是基层的好干部

走出家乡,回到家乡,直播带货,助力民生,小小一座清芬书屋,让谢淘在家乡续上了与母校的情缘

“自强不息”,是成为更好的自己;“厚德载物”,是以己之能让更多人过得更好。

这是清华校训,也是谢淘的人生准则

“我们售出了2000多瓶杨梅酒”

“欢迎各位来到直播间,我是江西省新余市仙女湖区河下镇的谢淘。大家现在看到的杨梅酒,是我们当地村民酿制的,采用了当季杨梅……”

谢淘自己也没想到,毕业后选择回到家乡的其中一个工作,竟然是“当主播”。

谢淘直播带货,推广助农扶贫产品

2016年,谢淘所在的河下镇划江村赤谷山村小组里有1000多亩杨梅因大雨滞销,原定举办的杨梅采摘节也因大雨效果不佳,杨梅面临烂在地里的境地。

“老乡们每天都很惆怅,我看到这个场面也很苦恼。”由于杨梅不易储存,所以如何快速地把杨梅产销出去、解决老百姓当下的实际困难,是谢淘必须快速解决的问题。

“我多想回到家乡,再回到她的身旁……”

耳机里传来了熟悉的歌曲。“我当时有了灵感:村民可以把杨梅酿成酒,然后找校友帮忙!”在了解到村里有酿造杨梅酒的习惯后,他鼓励村民酿制杨梅酒。

一开始绝大部分村民并不理解,他就挨家挨户沟通做思想工作。他捡起当年学校里学的技能,动手设计起了包装。之后,他又联系到校友——“水木年华”的缪杰,通过“家乡来客”电商平台,给村民们众筹启动资金。

谢淘(右二)与村民

“村民们卖出杨梅酒2000多份,共增收十多万元,每家每户平均增收了两三千块钱。”谢淘清晰地记着,杨梅酒卖完后,整个村里的人聚在祠堂里庆祝。这成了村里的一件大事,好多长期在外务工的村民,都被叫了回来一起庆祝。

思路开了,销路多了,村民钱袋鼓了……有了第一次的经验,他充分发挥新媒体辐射面广、时效性强的特征,化身“带货官”,通过短视频、直播间等方式推销农产品。水北的豆腐冰激凌、特色米粉也成了小有名气的“网红产品”。

幽默朴实的产品介绍,对答如流的网友提问,谢淘每次出镜,都会引起不少的话题讨论度。“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农业的收益以年来计量,工业的产量以天来计量,互联网的销售以分甚至是以秒来计量,外面的世界,太快了!”谢淘这样感叹。比起流量数据,谢淘更关心数据背后百姓获得的切实扶助和利益。

变化的是方式,不变的是初心。

谢淘与村民

谢淘在自己的自媒体平台开设了问政窗口。评论涌来,许多人表示不解,认为完全没必要做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批评的言论、表扬的话语我都接受。政府是打开大门来做工作的,我们也愿意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

特别是到分宜工作后,经常有人通过各种渠道反映问题,谢淘的原则是:尽可能多解决,哪怕是一件小事。群众反映商城水果批发市场长期脏乱差,他紧盯不放,直到改造完成;铁路桥施工慢引起群众出行不便,他果断约谈责任部门,开展自我批评,1个多月后实现通车;群众留言“停车难”“开车堵”,1年多来,不少城市停车场和口袋公园出现在路边,多条断头路陆续打通……

“中国人有句古话叫做‘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这八个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不易,要靠不懈的坚持和实实在在的行动才可以。”谢淘说道。

“行胜于言”

“爸,我考上清华了,实现了咱们家一个阶段性的梦想,你对我有啥期待吗?”

“不要有压力,自己过得开心就好。”

2006年,谢淘从江西考入清华,“刚入学的时候,我也经历过自卑和焦虑,成天泡在图书馆的角落,为各科考试而挣扎。”

拒绝精神内耗,没有沉溺与自我否定。也许是因父亲的回答,谢淘多了一份底气和勇气。本科四年,谢淘专注完成好每一门功课,认真做好每一件事,并积极参与志愿服务。

在校时期的谢淘

2008年汶川地震时,谢淘作为校红十字会的成员,亲手设计了“爱的旋律”主题的T恤衫。他看着全校同学自发排队为汶川地震献血,深受触动。

“我是不是要为社会做点什么?”

谢淘得到的第一个答案,来自于导师钱易院士,他亲切地称她为“钱奶奶”。今年已经80多岁高龄的钱易院士,依旧奔走在各个课堂、讲坛与会场,宣传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做一个顶天立地、有本领、有作为、有担当的中国人,是钱易院士对每一个学生的要求。“她的一言一行,给予我坚定的选择,让我逐渐理解何为奉献精神,如何实现价值。”也是在导师的支持和鼓励下,谢淘坚定了毕业后回到家乡、服务百姓的信念。

谢淘与导师钱易院士

在学生时期,谢淘就喜欢在操场上跑步。这些年,他还是习惯清晨在镇子上、城郊处慢跑几公里:去看井边浣洗的村民、坐下来与江口的几任村干部聊聊天这里的历史,与群众谈谈环境卫生问题……村民的话语间,洋溢着生活的幸福感,也表达着对中国乡村未来发展的期待。

“让更多的人,过的更好。”谢淘反复地提到这句话。助农、治污、抗疫、修路、招商、引才、做项目、创文旅……这些年,谢淘了解了当地老百姓最迫切的需求和渴望,俯下身子一件件去解决与落实。

谢淘在工作中

作为《天工开物》成书地,分宜一直有着很强的工业底蕴,为了实现分宜振兴,当地提出了工业强县首位战略。“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谢淘与同事“三赴北京、四进省城”,推动分宜电厂近百亿项目落地;他常常清晨6点就起来,轻车简从,用休息时间督导项目进展;同时充分利用校友会资源,马不停蹄地奔波于各地招商,成功促成了锂电等多个工业大项目落户分宜。

工作几年间,谢淘渐渐理解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自强不息”,是不断地去完善自我,成为更好的自己;“厚德载物”,是以己之能,回报社会,让更多人过得更好。

毕业后,谢淘跟钱易院士经常有邮件往来,在一封钱易院士的回信中,她写道:“有你这样有理想、有斗志的晚辈,是我的幸福。从基层做起,你一定能成为理解人民、能够带领人民走向美好明天的好干部。”

“让阅读成为一种新风尚”

作为一座千年古县,分宜县自古培养出了众多名家。“但现在我发现年轻人并没有重视阅读。”初到分宜县的谢淘,计划筹建一座民间公益图书馆。

说干就干,他联系麻博馆,结合闲置场地进行改造;缺少图书和资金,他就联系888vip优惠活动大厅主页江西校友会,以及其他社会爱心人士、企事业单位组织捐赠。在这个图书馆里,他还特意选取了清华图书馆推荐书目和水木书榜。

谢淘主持清芬讲坛

图书馆取名“清芬书屋”。关于“清芬”二字,谢淘也用了心思。“一方面寓意‘青年分宜’,希望能真正意义上激励更多分宜青年向上向善;另一方面,此二字古语中意为品德高洁,也象征着清华与分宜的缘分。”谢淘解释道。

不过熟悉谢淘的人也常常听到另一个版本:“清芬园”是他在校期间最爱的食堂,里面的包子和麻辣香锅是他的最爱……

如何让书籍“活起来”?

为了让这座千年古县重新燃起重教崇文的传统,使更多人受益,谢淘牵头创设了“清芬讲坛”。清芬讲坛定期邀请包括校友在内的优秀人士同大家交流,近期讲坛通过公开招募的方式,鼓励当地市民参与。

在清芬讲坛有一本厚厚的红色签名簿:83岁清华老学长李剑白、非遗楚调唐音歌吟传人黄谦、青年教师余雪佳……如今在分宜,到麻博馆读书和听讲座成为一种新风尚。“一所书屋,是小县乡土中窥得广阔天地的精神家园。”谢淘说道。

在这个加速前进的时代,快速和效率成为时代的关键词。如何在拥挤喧嚣的世界中开辟一块精神角落?这或许就是谢淘坚持的意义。

夯实人才发展,助推地方发展。“关键还是靠人才、靠教育。”谢淘深知,引进人才是推动当地发展的重要举措。为了解决人才短缺的问题,谢淘带队前往各省内高校进行招聘,并积极拜访分宜籍在外知名人士返乡合作。

谢淘在分宜五中调研

他和同事走遍了县城的中小学和公立幼儿园,与一线教师座谈交流,记录和解决教师宿舍、资金、场地等问题。坐在办公室想都是问题,走到“现场”中全是办法。这些年,他坚持实地调研,发现“真问题”,真实解决问题。

“我要在这片红土地上保守初心,一直走下去、扎根下去。”谢淘说道。

坚持着信仰与爱,深入乡村,读懂中国。

来源:小研在路上

文:酒酿小圆子 汉堡 刘嘉迎 888vip优惠活动大厅主页研团

部分材料引自于澎湃新闻、新京报、政事儿、人民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