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不再支持您的浏览器,360、sogou等浏览器请切换到极速模式,或升级您的浏览器到        更高版本!以获得更好的观看效果。关闭

新闻

首页 > 新闻 > 学者观点 > 正文

学者观点

郝吉明院士: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大气污染防治

“大气十条”的出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取得了可观的效果,但目前形势仍然严峻,仍需多方联动、协同推进,打好重污染天气消除和臭氧污染防治攻坚战。

undefined

9月,蓝天下的上海外滩,游客熙熙攘攘,黄浦江两岸的地标建筑尽收眼底。

出台“大气十条”是以人为本

问: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6项常规污染物年评价浓度均值均已达标。您认为,该如何评价《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下简称“大气十条”)对我国大气治理以及环境治理的意义?

答:“大气十条”是我国第一个以改善环境空气质量为目标的行动计划,在过去总量控制策略的基础上,通过倒逼污染物减排,让人民群众拥有获得感,让日常的蓝天白云、清洁空气不再是奢侈品,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自2013年“大气十条”发布以来,通过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改造、建立“车—油—路”一体化机动车综合控制体系等方式,我国实现了空气质量的明显改善。经过5年努力,“大气十条”的目标全面实现,空气治理取得了初步的成果。比如,北京2017年PM2.5浓度降为58微克/立方米,2017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区域PM2.5年均值比2013年分别下降了40%、34%和28%。02问:从科学角度看大气污染的成因是什么?

答:大气污染形成的原因可以用一句话概括:气象是外因,排放是主因。根据环境空气颗粒物来源解析、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的数据,计算出大气中PM2.5的来源以及各种源的贡献率,贡献率排在首位的是能源的利用。在“大气十条”和《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文件中,均把能源的污染防治放在首位。因此,我国出台了更加严格的燃煤电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使污染物的排放量大幅下降,也促进了煤电行业的健康发展,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清洁燃煤发电体系。

问:后来打响的“蓝天保卫战”,治理思路有了哪些调整?

答:2018年,国务院发布了《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开始从末端治理方式转变为全过程控制方式,将大气质量改善和产业结构升级紧密关联在一起,不但减少了污染物排放,还促进了相关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总体思路是突出“四个重点”,即重点防控的污染因子是PM2.5重点区域是京津冀及周边、长三角和汾渭平原,重点时段是秋冬季和初春,重点行业和领域是钢铁、火电、建材等行业以及“散乱污”企业、散煤、柴油货车、扬尘治理等领域。

在能源及其利用领域主要采取了如下举措:一是优化能源、产业和交通结构,实行全国煤炭总量控制,持续推进煤炭清洁高效集中利用,加快清洁燃料替代,扩大无煤区范围,推动农村能源清洁化等。二是实施国家减排行动计划,启动国家“清洁柴油机行动计划”,重点开展柴油机、非道路、船舶的大气污染排放控制,开展柴油车超标排放专项治理等;推动钢铁行业的减排攻坚战;深度治理挥发性有机物污染。

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是难点和重点

问:当下面临的挑战有哪些?

答:当前主要面临以下三方面的挑战:一是PM2.5防治刚刚走出第一步,依然任重道远,空气质量管理进入PM2.5和臭氧协同防控的深水区;二是能源、产业和交通结构调整的大气污染削减潜力仍然有待释放;三是科技投入仍然有提升空间,应进一步坚持科技引领,依靠科技创新不断开创环境保护新局面。

问:越到后面就越是难啃的硬骨头,面对臭氧、挥发性有机物(VOCs)这些难题,需要如何发力?

答:确实如此,治理VOCs更难。因为它的来源更分散,包括机动车排放、汽油挥发、溶剂喷涂、工业排放等,点多面广,不好控制。鉴于VOCs是臭氧和PM2.5等污染物的重要前体物,加强VOCs的排放控制对于推进PM2.5和臭氧的协同防治具有重要意义。VOCs的排放管控也需要从重点排放行业入手,从源头控制、污染物处理技术升级、加强监管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控制。此外,VOCs排放具有明显的无组织特征,也需要针对这一特点进行管控。

问:除了能源行业,还有哪些行业值得关注?

答:2021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指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总体上尚未根本缓解,重点区域、重点行业污染问题仍然突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任务艰巨,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空气污染和减碳治理的切入口,还有包括天、地、空的交通运输行业。过去20年,中国经历了迅猛的机动化过程。机动车高速增长、高频使用和高度聚集,道路交通已成为大城市最重要的PM2.5和臭氧污染来源,同时也是人为源二氧化碳排放增速最快的部门。因此,道路交通绿色低碳转型已成为实现“美丽中国”和“碳中和”目标的关键任务之一。

问:今年秋季以来,雾霾天气占比有所回升,10月底北京又发布污染天气预警,您认为冬天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的挑战有多大?

答:2023年的空气质量水平相较于2022年大概率会有所反弹,因为过去几年的情况太特殊了,各种社会活动强度减少,污染物总量下降。但与2019年相比,空气质量不应该反弹。要在冬天做到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确实挑战很大,但也要有信心。在最初设立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项目的时候,“一市一策”驻点跟踪研究只有“2+26”个试点城市,现在城市数量已经增加到50多个,并且都制定了冬季的大气治理预案。在“十四五”时期,我国大部分城市把逐步消除重污染天气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可以说,冬季的大气环境质量还是有保障的。

冬天最突出的大气污染挑战,主要还是PM2.5污染。要对以往的控制成果进行保持和巩固,解决好散煤燃烧问题,还要对小锅炉进行淘汰和升级。此外,“公转水”“公转铁”既是解决重型柴油车污染问题的重要举措,也是节能措施,需要下力气推进。

6月,北京奥林匹克公园,蓝天白云,天气晴好。

空气改善和经济发展可兼得

问:您觉得大气治理需要从哪些层面创新?

答:大气治理要有三大创新。一是理念创新,即明确大气治理不仅可以改善环境,而且可以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绿色发展和转型。二是路径协同创新,即在实现“双碳”目标以及美丽中国建设过程中,要做好时间、空间、行业等的多方协同。三是标准创新,正如前面所述,下一步要瞄准全球最佳的空气质量水平,实现更为深度的大气质量治理。

从标准角度,世界卫生组织的第一、二过渡阶段标准分别为35微克/立方米、25微克/立方米,现在我国PM2.5污染物水平达到世卫组织第二过渡阶段指导值的城市已经超过120个,具备了提升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条件。从发展层面,我国的人均GDP已超过1.2万美元,PM2.5标准可以从35微克/立方米提升到25微克/立方米,这是与我国经济水平匹配的环境质量,是我们应当追求的第二阶段目标。

问:人们起初担心大气治理会对经济产生不利影响,您对此如何评价?

答:最终结果证明,“大气十条”的实施对产业发展发挥了正向的作用,让我们取得了空气质量改善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双赢。

以我国的燃煤发电行业为例,十年间,我们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清洁高效燃煤发电体系,电力行业并没有因环保标准不断严格而萎缩衰退,污染物排放也大大降低,这是产业的重大进步。

大气污染防治不是只为改善空气,不顾经济和社会发展。在国际上,绿色发展也强调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证持续的资源、环境及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并逐渐实现经济增长与资源消耗和环境质量影响脱钩。

问:路径协同创新的内涵该如何理解?

答:下一步解决空气质量问题,主要是抓两个协同:一是PM2.5和臭氧污染的协同治理,二是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的协同控制。

从系统角度来看,大气污染防治是一个大舞台,不能光围着烟囱转,应该致力于推动能源革命、交通运输革命和产业革命,最终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环境更美好。同时,环境保护需要人民群众广泛参与,每个人都应该意识到自己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实际行动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

问: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是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举措。您认为这对能源行业和环境保护意味着什么?

答:碳排放双控政策的主要控制对象是二氧化碳,而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又直接关系到应对气候变化,这样就把能源安全、经济发展和气候变化有机地统一了起来。

环保永远在路上。大气污染与气候变化的协同应对,对环境空气质量管理制度和政策提出了新要求。未来,需要明确能源、经济、污染与气候的相互作用关系,形成气候—污染双重约束下的温室气体与大气污染物协同减排路径优化研究体系,进一步推动大气污染防治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良性互动,实现环境治理改善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协同共进。

来源:能源评论